葡萄冻害处理办法
1、抹除受害花芽,增大灌力度,确保土壤水分。保持树体内水分充足,保证未冻芽体发育,降低冻害造成的损失;
2、行间覆盖地膜或盖稻草。用地膜覆盖树行两侧各半米范围,提高地温,促使隐芽萌发,保证当年产量和树势恢复;
3、每亩施水溶肥20kg,加20担稀薄粪水浇灌,施肥后及时松土,可改善葡萄根系的通透性,提系呼吸;另一方面,对于沙壤土质也有提高地温的作用;
4、促二次结果。受灾严重的葡萄园,如果不剪除受害枝条,需加大肥水管理,促进基部隐芽萌发。重新萌发的枝条,有花序的必须要全部保留,无花序的要在花期前,对主梢进行摘心,上部1~2个副梢留下并反复摘心,其余下部副梢同时摘除。10~15天后再摘除留下的1~2 个副梢,逼迫附近冬芽萌发,促金其二次结果。若观察到上部个冬芽不萌发,应*剪去,逼迫*二个冬芽萌动(如巨峰、玫瑰香)。
葡萄摘心
1、结果枝摘心时间:自开花**周至开花期均可进行,但以花前3-5天为摘心的时期。判断葡萄开花期的方法有:
(1)花前特征:葡萄开花时,花蕾由绿色变为暗绿色或绿褐色,每个花蕾都长到充分大小,小花柄直立。花蕾在花序上充分分开,互不拥挤。此时为结果枝摘心的时期。
(2)初花期:当某一品种在全园约有5%的植株开始见到少量花蕾开花时,此时进行该品种的结果枝摘心。
2、摘心程度
(1)在摘心适期,摘除小于正常叶片1/3大小的幼叶或嫩梢,较适摘心时间应在花前3-5天或初花期摘除小于正常叶片1/3的幼嫩叶片。
(2)对落花落果严重的品种,在花前7天,于花序以上留3片叶重摘心。
(3)*落花落果的品种,在花前4-5天,于花序以上留4-5片叶为宜。
(4)对座果率高的品种,多在花前2-3天,于花序以上留5~6片叶为宜。
(5)座果率特高的品种,应在花后一周以上,于花序以上留6~7片叶为宜。
黑痘病为害植株的幼嫩绿色部分,包括叶片、果粒、穗轴、果梗、叶柄、新梢和卷须。
叶片发病,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。病斑直径1~5毫米,边缘红褐色或黑褐色;病斑外有淡黄色的晕圈;病斑*为灰白色,并逐渐干枯、破裂,形成穿孔;严重发生时,病斑会连在一起。
叶脉上的病斑呈菱形、凹陷,灰色或灰褐色,边缘为暗褐色;严重时造成叶片扭曲、皱缩。
果粒受害,会呈褐色圆斑。以后中部变成灰白色,稍凹陷,美誉盆栽技术,直径3~8毫米;病斑外部(边缘)颜色比较深,褐色或红褐色或暗褐色或紫色,类似鸟眼状,所以有时被称为“鸟眼病”。受害果实病斑会硬化或龟裂,失去食用或利用价值。
果梗、叶柄、新梢、卷须受害,初期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,以后扩大为近椭圆形,病斑连接会呈长行或不规则形,以后灰黑色,病斑外部颜色比较深,为暗褐色或紫色,中部凹陷,之后开裂,形成溃疡斑。病梢发病严重时,生长停止或萎蔫枯死。
穗轴、小穗轴受害,形成的症状与新梢或叶柄相同,会造成整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;果梗,形成的症状与新梢相同,会造成下面的果粒干枯或脱落、僵化。
二、发病规律
(一)侵染循环
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、病梢等组织越冬,也能在病果、病叶痕等部位越冬。病菌生活力很强,在病组织可存活3~5年之久。*2年4、5月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。孢子发芽后,芽管直接侵入幼叶或嫩梢,引起初次侵染。侵入后,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。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,突破表皮,在湿度大的情况下,不断产生分生孢子,通过风雨和昆虫等传播,进行再侵染。温湿条件适合时,6~8天便发病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。远距离的病菌传播则依靠带病枝蔓。
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℃左右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。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~40℃,适为30℃。潜育期一般为6~12天,在24~30℃温度下,潜育期短。**过30℃,发病受抑制。新梢和幼叶易感染,其潜育期也较短。
(二)发病条件
1.气候
黑痘病的流行和降雨、空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关系密切,尤其与春季及初夏(4~6月)雨水多少,持续期长短关系大。长期多雨高湿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;同时,多雨高湿下有利于葡萄叶、果、梢等绿色幼嫩组织的生长,发病严重。天旱年份以及少雨地区,新梢抽出缓慢,感病组织少,病害减轻。
黑痘病的发生时期因地区而异。华南地区,3月下旬至4月下旬葡萄开始萌动展叶时,病害开始出现。6月中下旬,发病达到高峰,7~8月份以后温度**过30℃,组织逐渐老化,病情一般受到抑制,秋季如遇多雨天气,病害可再次严重发生。
华北地区,一般5月中下旬开始发病,6~8月高温多雨季节为发病盛期,9月以后,气温降低,天气干旱,病害停止发展。
华东地区,于4月上中旬开始发病,5~6月多雨、高湿,为发病盛期,美誉无核盆栽技术,7~8月份组织开始老化,高温干旱,病情受抑制,9~10月份如秋雨多,病情再度发展。
2.栽培
*引起果园湿度增大、幼嫩组织增多的因素均有利于病害的严重发生。如地势低洼,排水不良,氮肥过多、修剪不合理、幼嫩组织多,都会导致病害大发生。园内遗留大量的病残体,则为病菌越冬和*二年的发病创造了条件。
3.品种
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。感病严重的品种有:红地球、黑大粒、美人指、龙眼、无核白等;中度感病品种有:玫瑰香、新玫瑰、意大利等;轻微感病品种有:佳里酿、吉姆沙等;抗病品种有:黑奥林、巨峰、成员、红富士等
三、防治方法
任何降低湿度和水分、减少病原的措施,都能减少或降低黑痘病的发生或发生几率,包括完善的排涝体系、清园措施和田间卫生(处理落叶和病残组织)、田间管理(合理叶幕,玉金香盆栽技术,通风透光性良好;夏季控制副梢量等)等具体措施。
1.苗木消毒:由于黑痘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带病菌的苗木或插条,因此,应选择无病苗木,或进行苗木消毒处理。常用的苗木有:(1)10%~15%的硫酸铵溶液;(2)3%~5%的硫酸铜溶液;(3)硫酸液(10%的+1%的粗硫酸);(4)3~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。方法是将苗木或插条在上述任一种药液中浸泡3~5分钟取出即可定植或育苗。
2.田间卫生:黑痘病的初侵染主要来自病残体上的越冬菌源,因此,必须仔细做好清园工作,盆栽技术,以减少初侵染的菌源数量。冬季进行修剪时,剪除病枝梢及残存的病果,刮除病、老树皮,彻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、落叶、烂果等,并集中烧毁。再用铲除剂喷布树体及树干四周的土面。喷药时期以葡萄芽鳞膨大,尚未出现绿色组织时为好。过晚喷洒易发生药害,过早效果较差。